于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狠下心将不满三岁的孩子推向了五花八门的早教班、亲子班和幼儿园。
“这还不是最心酸的,园里接了一个2岁1个月的小男孩,家中有保姆的,现在去了幼儿园整天喊着‘我要找阿姨’。这种才叫真的心酸。”
“那孩子现在分离焦虑症特严重,每天抱着自己的小毯子,也不跟别的小朋友玩,这样下去,很容易出现自闭症倾向的。”
“我带班那么多年,那些得多动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基本都是早早被送来上学的。”
过早把孩子推向的中,孩子或许学会了,但也失去了在父母身边撒娇玩耍、培养安全感的最佳时光。
“周围孩子都上幼儿园了,而且有些幼儿园还会教孩子识字拼音算数背古诗,难道眼睁睁看着自家孩子天天?”
从1840年福禄培尔在勃兰登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 所“幼儿园”走到如今,学前教育不断完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条件越来越好,但唯独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却一直落后。
幼儿教育,即3-6岁孩子的教育,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健全的人格和基础的生活能力为目标。
让两三岁的孩子读拼音、学汉字、做算数,不仅了学前教育,更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也是很多公立园教授小学化知识的最主要的原因。
国外儿童心理研究院,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简洁语言描述一幅画,请两组孩子同时根据自己听到的内容来作画。一组是上过幼儿园;一组是没上过幼儿园。
结果,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画作和上次几乎一模一样,但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画作却与上次截然不同。
教育专家也曾指出:超前学习,虽然会让孩子在刚上一年级时,成绩比别的孩子优秀。但孩子上课容易因已会了而导致缺乏探索求知的,养成不专注的不良习惯。
等上了二年级,孩子的“老本”吃完了,加上学习不强,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会越来越吃力,越来越糟糕。
作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到: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他;想要孩子什么,就去他。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玩耍比学习更重要;体验比思考更重要;户外比室内重要;听故事比阅读重要;示范比重要;家庭比学校重要。
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过早把孩子送去集体生活中,不仅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还可能会打破孩子内心的平衡。
圆脸、大眼睛的方枪枪,是被父亲来幼儿园的。不会穿衣服,经常尿床,因为得不到老师励的“小红花”,他常常觉得自卑。
集体生活中,老师命令吃饭睡觉不许说话,拉屎洗手要定时,而小红花是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方枪枪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小红花后,吕后的情人便对老师产生了不满。
在方枪枪人生的起初阶段,父母的陪伴是没有的,家教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必须遵守的规矩和必须的孤独。
孩子终究只是个孩子,孩子默默的背后,有多少深夜的孤独和害怕,有多少次泪水的挣扎,我们或许都不曾知晓。
孩子就像一棵正在成长的树,我们不能只盼望这棵树早点开花结果,要多看看孩子这棵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
如果我们的眼光局限于开花结果,不断地给孩子压力,教育孩子仅仅停留在“喂养”和“督学”上,那样成长出来的孩子,可能优秀,却不可能健康。
集体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把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孩子,推给老师们去照顾和培养,无疑是在拿孩子的安全去试探老师的底线。
以往的儿童受欺事件偏向低龄儿童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在低龄孩子既无表达能力,又无生活自理能力。
因此,倘若万不得已,必须把孩子早早地送去托班或幼儿园,请一定培养孩子具备以下这些基本自理能力:
在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请孩子如厕的能力,并确保孩子“拉臭臭”“拉尿尿”口头表达无误。当然,擦不会很正常,但小便要自己能够处理。
幼儿园的老师,纵然有三头六臂,纵然爱心和耐心爆棚,也不可能天天给你家孩子喂饭。想要孩子吃饱,先让孩子具备进餐的能力。
有些幼儿园区分室内室外鞋,即便不分,孩子午休也是需要脱鞋穿鞋。老师不可能每次帮你家孩子穿鞋,请务必让孩子学会穿脱鞋子的能力,当然能够为孩子买“一脚蹬”的鞋子,就更好了。
集体生活中,尤其户外运动,需要孩子能够听懂简单的指令,比如走过去、钻过去、蹲下来。让孩子具备听懂简单质量的能力后,孩子才能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
这里的基本人际交往要有两点:第一,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动手打人。第二,孩子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懂得向老师求助。
幼儿园的玩具,是班级里所有孩子共有的。这和家里完全不一样,引导孩子懂得分享,可以避免因争抢玩具而引导的矛盾或。
基本的礼貌礼仪。比如会对老师说“早上好”;会跟小朋友说“你好”“再见”“谢谢你”“对不起”等简单礼貌礼仪用语。
当我们决定把孩子推向的境地时,我们唯一能为孩子做的,便是把孩子抵御风寒的羽毛地更加浓密有力。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别急着给孩子所谓的知识,别急着催促孩子长大,如果条件允许,请陪孩子多走一段,多看一处景,这些才是最孩子生命的原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