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福建省教育工作的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是: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同志“”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七次党代会,深入落实《省委、省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决定》和《省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实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大力推进各类教育与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对外,依教,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想工作,切实加强教育战线作风建设,营造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在与发展中继续保持教育的安定稳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召开。
2002年,全省教育系统扎实做好迎接、宣传、贯彻的各项工作,深入组织学习同志“七一”重要讲线”重要讲话和在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广泛开展了“创最佳业绩、迎召开”的主题系列活动。学习贯彻工作中,省教育厅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全省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教育的要求,深入研究了推进全省教育发展创新的新思、新举措,并组织力量认真制订《福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推动教育工作更好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服务。
2002年,省教育厅进一步把建设好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下大力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完成了5200多名教育管理者和学科培训者的新课程省级培训;如期完成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专项督导验收;全省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已分别达到96.20%、97.60%,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专科学历的比例分别提高到22.28%、21.65%。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继续实施“闽江学者计划”,完成了12个岗位特聘教师评聘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全国重点高校的联系,利用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校师资,选派百名访问学者到国内外合作研究、访问交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全省普通高校新补充专任教师1752名;从国内重点大学、科研机构中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充实了高校领导班子。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认真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认定了13.05万名在职教师的教师资格,全面启动了面向社会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一步做好教师职务评聘工作;评选表彰了182名中小学特级教师。
2002年,省教育厅切实抓好中央和省里出台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政策的落实,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经省批准,省教育厅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危房集资管理暂行》、《福建省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暂行》。及时调整了农村中小学收费项目和标准,制定了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的管理办法;确定中小学代办费不再缴存财政专户。积极引导华侨、港澳台和国际友士捐资办学,全年共颁发金质章60枚、银质章4枚,受表彰的华侨捐资金额达1.15亿元。同时,进一步抓好中小学教师工资县级国库统一发放工作,建立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月报制度,将教师工资发放情况列为对县级教育督查的重点,全程督查。截止11月底,全省已有73个县(市、区)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回县级国库统一发放。全省中小学危房工程顺利实施,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危房工程现场会,加强了中央和省危改补助经费管理。截至12月底,全省509个中央危改工程项目已开工508个,施工面积62.83万平方米,竣工项目360个;546个地方自筹危改项目全部开工,施工面积75万平方米,竣工项目253个。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省高校实际贷款额从2001年底的1300万元增加到6300万元,贷款学生人数从3500多人增加到12300多人,开展贷款的学校从6所增加到29所。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也迈出实质性步伐,通过认真组织实施“省内城市对口支援本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工程”,落实帮扶资金91万多元。
2002年6月中旬,福建省西北部地区连降暴雨,导致严重,给三明、南平等地的学校造成了重大损失。灾情发生后,省教育厅紧急部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好抗洪救灾工作,做到部署及时、指挥靠前、信息畅通,使学校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明、南平两地救灾预警到位、措施落实,广大教师舍“小家”为“大家”,为救灾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两个重灾区学校无一学生在校因灾死亡。灾情过后,省教育厅又及时组织救灾工作组深入灾区指导学校救灾工作,全力以赴做好灾区高考考场的准备和以及受灾考生的生活补助等工作,确保了灾区高考安全和灾区考生无一人因灾缺考。为加快灾区学校的灾后重建,省教育厅还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了支援灾区的捐赠活动,并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的补助资金用于灾区校舍建设,共筹措2500万元救灾资金投入灾区校舍重建修复工作,使灾区学校迅速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002年,省教育厅进一步加大依教工作力度,与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了全省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组织了“四五”普法工作检查和全省教育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做好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公布废止了128件规范性文件。依法加强未成年人工作。抓紧制订《福建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开展了10多万人次的普通话培训测试。同时,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和宏观。省、市两级督导部门共对74个县(市、区)督查,共追补投入教育经费达5000万元。
2002年,省教育厅加大对自费出国中介服务的监管,初步形成了规范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市场。共聘请外国文教专家与教师252人,短期外国专家500多人次;接收外国来华留学生1200多人,为周边国家举办了3个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培训华文教师100多人。进一步加强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首次举办了闽台高校大学生辩论赛,实施了7个闽台青少年交流项目,并举办6场闽台两岸学术研讨会。经教育部批准,福建省对台单招的高校由2所增加到8所,在闽学习的学生达到413人。全年共接受港澳台学生2600多人,接待来访的港澳台专家学者400多人次。
2002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召开了第十一次、第十二次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高校党建与思想工作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做好在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工作,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到42.8%,高校学生比例达6.02%。协助省委宣传部完成了11所省属高校领导班子调整配备,组建了仰恩大学党委。成立了全省高校“两课”建设领导小组、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专门课程的教学指导组,开发了“两课”多教学软件。有10多所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建设,加快了8个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步伐。推进了《全民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同时,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各项制度建设,狠抓学校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成立了福建省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协调机构,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整治专项行动。开展了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整治工作。多次召开高校安定稳定分析会,做好高校稳定工作预案,深入开展同“”的斗争,确保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安全稳定。
2002年,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全省高校招生监察工作会议和考风考纪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违反国家、省级教育统一考试和招生工作纪律行为处理》、《关于福建省高校招生统一考试违纪舞弊考生的处理》。加强对国家和省级各类统一考试的考风考纪督查,严肃查处招生和考试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组织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对教育资金的监管。同时,认真组织抓好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召开全省教育系统纠风工作会议,明确把师德师风建设、校务公开和治理中小学乱收费作为教育行风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治理中小学乱收费为重点,注重源头防范,完善工作机制,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年共查处乱收费违规金额1295万元,清退违规金额888万元,查处违纪案件109件,处理责任人46人。抓好深化校务公开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校务公开的内容、重点、形式、时限、程序和标准,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推进了校务公开的不断深化。
2002年,全省小学比上年减少740所。招生减少3.1万人,在校生减少15.4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4%。全省普通中学比上年增加10所。初中招生减少2.24万人,在校生减少4.27万人,每万人口初中在校生552.28人,毕业生减少0.14万人。高中招生比上年增加2.21万人,在校生增加6.74万人,每万人口高中在校生147.60人,毕业生增加2.21万人。全省特殊教育学校76所,比上年增加1所;教职工1535人,其中专任教师1277人。全省幼儿园比上年减少69所;在园幼儿减少6.69万人;3周岁至未满7周岁幼儿入园率75.1%。
2002年,重点抓了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和分类推进“两基”巩固提高工作。4月召开了全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要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村民自治组织在基础教育和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省教育厅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五项工作制度以及具体的责任追究机制。根据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有关分片推进“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规划要求,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双高普九”(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办法和验收标准,对全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基础较好或经济比较发达的34个县(市、区)的“双高普九”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制定了分年度达标要求;对全省其他县(市、区)则按照巩固提高要求,加强督查,继续推动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小学阶段,继续推进小学学制,规范入学年龄,逐步做到由七周岁向六周岁过渡。在初中阶段,明确有关政策措施,建立控辍检查、通报制度,不断加大初中入学和控制辍学的宣传力度,重点组织督查农村初中入学工作,确保“普九”不滑坡。2002年,小学年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0.1%,年辍学率控制在3%;基本杜绝女童失学。此外,为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制度,制订《福建省对流动人口子女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采取积极措施,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制度。
按照“大力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指导方针,省教育厅以扩大优质高中资源的利用为重点,研究制定了全省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的政策措施。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实施高初中分离办学、发展民办普通高中、新建高水平的学校和公办学校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或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扩大达标校办学容量等多种办法,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2002年,全省新增普通高中28所,高中阶段入学率达50%,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优质高中资源已经开始产生效益,占全省普通高中总数36%的优质高中容纳了全省46%的高中在校生。同时,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原则,开展与职教相沟通的办学模式试点。12月,召开了全省高中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十五”期间全省普通高中事业发展目标是:在巩固扩大“两基”的同时,加快高中教育发展与建设步伐,提高高中教育普及程度,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其中城市市区和34个双高“普九”县(市)要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他县(市)高中阶段教育要有较大发展,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确保普通高中招生以年均8%的速度递增,招生数增加到22万人以上,在校生数增加到61万人以上。在办好现有达标高中的基础上,再重点建设50所达标高中,全省以上达标高中校增加到220所,其中30所左右达到示范性高中水平。拓宽高中教师的来源渠道,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加强队伍建设,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提高到80%。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深化高中课程教学,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以信息化带动高中教育的现代化。
针对全省农村幼教“滑坡”的现象,省教育厅在全省确立9个农村试点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幼教研究,在探讨农村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模式,为农村适龄儿童提供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以及形成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上积累了经验。2002年11月,在建阳市召开了全省农村幼教试点研究工作总结与现场观摩会,推广了试点工作经验。为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省教育厅制定了《福建省幼儿园教育指南》和《福建省幼儿园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启动了省级幼教课改实验园实验工作,对全省幼儿园课改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实验内容组织及实验工作的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省教育厅以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和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扩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认真落实新建、扩建特教学校项目,扩大招生规模,抓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保持了特教发展势头。2002年,招收三类残疾儿童5752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
2002年,全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省颁布了《关于深化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省教育厅对少数民族教育继续给予经费与政策倾斜,在抓好少数民族地区“两基”巩固与提高的同时,积极发展少数民族高中阶段教育,2002年漳州一中首次招收高中插班生13人。12月,召开了全省民族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十五”期间,全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学前教育,不断提高“两基”水平,突破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加快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努力扩大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力争在“十五”期间,全省学前一年和三年受教育率分别达到80%和50%以上,小学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92%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接近或达到当地平均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普及高中教育;以乡为单位的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全面扫除有学习能力的青年文盲,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普遍得到开展。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省教育厅进一步加快教育课程,先后召开了全省素质教育暨课程工作会议,省课改领导小组全体、专家组、学科指导组会议以及省级实验区工作会议。颁发了《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建立了课改工作制度、运行机制和教材管理制度,完善了配套政策措施。厦门国家实验区和23个省级实验区所有中小学起始年级已全面启用新课程,并有6个县启动了省级幼教课改实验工作。组织制定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导方案》,加强了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
根据全国、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省教育厅在下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确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基础上,又专门发文要求各地采取措施落实计划,加快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校校通”工程建设,发挥国家和省级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作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开展中小学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到2002年秋季开学时,全省已有99%的普通高中、78%的初中和21%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
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省教育厅以落实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为基础,扎实实施中小学危房工程。按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立足于有利巩固学额,有利规范管理,有利提高效益,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的原则,指导各地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城镇初中校和农村小学,努力扩大初中办学容量,满足初中入学高峰需要。同时,加强检查指导,促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对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工作的领导,按计划建设好项目。2001~2002学年全省纳入国家中小学危房工程项目509个,计划面积62.94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68亿元,截止2002年9月底,已开工项目501个,施工面积57.9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47亿元,其中已竣工项目172个,竣工面积20.67万平方米。除中央危改项目外,全省有546个地方自筹危改项目已开工,施工面积75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2.75亿元,其中:已竣工项目253个,竣工面积29.07万平方米。
省教育厅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安全工作。一是抓安全的宣传教育。组织全省开展第七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举办全省未成年人暨学校安全工作培训班,组织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事故处理办法》,提高学校的安全意识。二是抓安全的责任制落实。厅领导与各设区市教育局长签订了《中小学校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和责任;从抓安全责任制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及阶段性任务下发了16个有关学校安全问题的文件,对学校安全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和部署。三是抓安全督促检查和专项治理。结合学校工作特点,在开学初,寒暑假前和安全教育日等期间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反复的督促检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学校防火安全、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等专项督查和治理工作。
2002年,全省普通中专比上年减少3所;招生增加0.94万人;在校生减少0.32万人;毕业生增加1.18万人。全省职业中专(高中)比上年减少24所;招生增加0.35万人;在校生增加1.2万人,毕业生减少0.4万人。2002年,省教育厅加大了职业教育管理办法的力度,强化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对高中阶段教育的统筹职能,明确按学校隶属关系管理中职学校招生和教育教学工作。从2002年起将非省属普通中专、中专毕业证书验印工作下放给设区市教育局办理。建成福建省教育厅职业教育网站,与厅属中等职业学校完成“点对点”链接,推动与全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校通”,逐步做到信息交流和学籍管理的信息化。
2002年,全省初等教育在校生比上年减少1.50万人。中学比上年减少11所;招生3078人,减少697人;在校生5353人,增加2658人。中专154所(不含其他类学校举办,下同),减少52所;招生1.43万人,减少8220人;在校生3.55万人,减少2.56万人;毕业生7944人,减少8780人。高校16所,减少1所;招生增加3008人;在校生增加1.42万人;毕业生增加2180人。
2002年12月13日~14日,省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农村卫生、体育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决定》,推进全省职业教育与发展作了全面部署。会上,印发了《福建省人民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表彰了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会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必须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会议强调,各级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业绩作为各级领导考核的依据之一,并列入教育强县(市)评估的指标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02年3月,教育部批准福建省试办软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软件高职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重点从软件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格、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四个方面进行和建设。印发了《关于试办软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福建省软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福建省软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审定了可视化程序设计专业、Web应用程序设计专业、软件测试专业、数据库管理专业、网络构建技术专业、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网络系统管理专业7个软件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开设软件高职专业的办学条件要求。组织开展两期软件认证教育,培训论证师资259名、组织18门软件高职系列教材编写等工作。2002年秋季,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鹭江职业大学和福建电子工业学校5所学校首批招生1200人。
从2002年起,福建省首次选拔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高等学校接受本科教育。制定了《关于2002年选拔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确定9所本科院校的22个首批招生专业,组织编写了英语水平测试大纲,协调开展了联考联招工作,招收学生2588人(占当年高职高专毕业生24135人的10.7%)。组织高等职业学校单独考试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修订了16门考试大纲,了考试科目;继续举办工、农、外以及艺术类专业为主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全年共有21所高校直接举办或与中等学校联合开办五年制高职试点,共招生3260人,初步建立起了中职、高职与本科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2002年全省扫盲工作以巩固提高工作为主要任务,以扫除青壮年妇女文盲为工作重点。在农村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实施扫盲工作,重点扫除有学习能力的青年(15周岁~24周岁)文盲;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探索功能性扫盲或扫盲后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全省初等学校共举办扫盲班1324个、提高班1305个,脱盲2.24万人,2.44万人得到提高;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9098期,239万人次接受了各类实用技术培训。
省教育厅会同省妇联联系全国家庭团来闽赴各地作“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巡回报告,推动了全省家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为全面落实《福建省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促进全省家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省教育厅与省妇联、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编印了《福建家庭教育通讯》资料,同时还开展了“三结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
2002年,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共开考26个本科专业、60个专科专业,全年报考人数为57.6万人,考试科次为131.8万,毕业生1.82万人;为8所民办高校举行国家学历文凭考试,开考40个专科专业,54门课程,报考人数7978人,毕业生340人;电大注册视听生考试开考74门课程,报考达5.13万科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报考人数为17.2万人;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报考9071人;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报考1.88万人;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考试3.8万人;面向社会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报考6000多人;全省音乐水平等级考试、全国少儿计算机培训与考试、全国剑桥少儿英语培训与考试等报考人数达1万多人。为深化自考、加快自考发展,省教育厅、自考部门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全国考委五届二次会议,发挥主考学校的作用,加强教材建设和助学工作,改进命题、考务管理工作等问题,研究对策性措施,扎实推进自考的与发展。二是积极开考新专业,使专业计划管理日趋规范。2002年新开考了药学、中药学、涉外秘书、模具设计与制造、农村机电等专科专业和工业工程、电子工程等本科专业。三是命题标准,确保自考质量。不断完善命题组织和管理制度,教学与考试职责分离原则,质量标准,严格保密制度,全年共完成了近400门课程的命题工作任务。四是进行学习实验区建设试点,逐步完善教材供应办法。五是加强社会助学管理,进一步健全学习服务体系。编印《考生报考手册》、《工作手册》、《报考指南》;适时召开,及时准确发现各次考试信息;公布方便考生电话和网上查询办法;举办咨询会,现场解答考生的咨询;为方便偏远农村考生参加自考,加强基层考办设立乡镇自考服务站的指导工作,累计已建立乡镇自考服务站230多个。
2002年,省教育厅配合教育部专家组完成了省电大及各分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试点”项目研究中期评估工作。省电大全年招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试点”学生2.25万人,开设16个专业共210门课程,累计注册学生近5万人。在办学中,学校注重落实试点各项要求,行之有效地探索建立教育的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全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建设连通分校的网络技术平台,建成了适应试点工作要求的现代化学习。不断加强多种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实现了全省电大实时或非实时直播课堂、流课件点播和动静态教学资源共享。在试点工作中,学校紧紧抓住深化教与学模式这个核心,建立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要求的教学支持服务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建立形式多样的学习小组,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加强校内外实践的建设和应用,同时抓紧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四支队伍建设,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各项。
2002年,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研究生比上年增加2034人;本专科在校生增加3万人,本专科在校生比例为1∶1.25(省属1∶1.5)。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有正高级职务教师12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8%,副高级职务教师3643人,占29.22%;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硕士399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02%。
建立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体系,对新建立的17所高校教学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完善了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点备案制度。
2002年,省教育厅完成了大学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8个基础设施专项规划、4个分校区总平规划、管线综合规划和中心共享区规划;完成了一期起步区单体设计方案和桩基施工图、单体施工图设计;制定了大学城学生生活区社会化投资建设方案。组织大学城教学科研专项规划的编制,完成了大学城学科布局规划、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信息化建设规划、大学城科技园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工作。完成了大学城一期起步区208公顷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和拆迁工作,大学城4条校际道和5个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12月31日,举行了大学城一期工程开工仪式,大学城一期建设全面展开。
2002年1月,全国高校重点学科评选揭晓,福建省3所高校15个重点学科入选,分别是:厦门大学的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国际法、高等教育学、会计学、专门史、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动物学、经济学,福州大学的物理化学,福建农林大学的植物病理学。与80年代末首次国家重点学科评选相比,全省高校重点学科由7个(均在厦门大学)增加到了15个。此外,福州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两个学科入选,实现了省属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2002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大力提倡教授上,组织优秀教师到教学第一线承担基础课教学工作,加强基础课教学,推英语等外语教学,大力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创造条件。组织实施福建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工程”,以抓好省重点资助20个教改项目为重点,下达年度资助经费69万元,部署开展了省级100项教改项目中期检查工作,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交流,组织实施“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工程”,下达贷款贴息216.5万元,自筹经费216.5万元,仅厅属11所高校就自筹经费1.1亿元投入120个实验室建设。
根据全省高校的办学实际,制订了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意见及实施方案,组织进行了年度高等学校新增专业的申报、评审、审批和备案工作。新增本科专业49个,高职高专专业70个及一批软件高职专业,优先增加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及与本省工业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电气信息类、机械类、化工类等应用型专业布点。加强和改进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扩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高等学校可根据需要与可能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置本科专业;根据就业需要,高等学校可以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专业方向。
完成了“九五”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情况的验收工作。4月,聘请相关学科的全国著名学者和财务、设备专家进行了“九五”期间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情况的验收工作。专家组对项目的建设情况、完成情况、建设质量和效益进行了全面评价,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和。组织制订了《关于“十五”期间高等学校“211工程”和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和《“十五”期间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申报与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文件,提出了“十五”期间厦门大学、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和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资金及政策措施等。完成了福州大学“211工程”的国家重点学科项目的立项审核工作。组织召开了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审核会议,组织专家对《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了立项审核,并向省申报正式立项。
完成了国家理科的评估工作。组织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进行了建设情况的自评自检,2002年6月底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检查评估。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福州大学增列为国家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工商管理专业增列第二学士学位;全省本科院校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共16个;全省6所高校共举办研究生课程班111个;组织完成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考试工作和在职攻读项士学位及各专业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报名与考试工作;组织专家评选了2002年全省优秀博士论文23篇,完成了推荐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审初选工作。
开展了新建院校教学工作大检查,举办了新建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培训班。组织专家组对新建立的11所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听取教学工作汇报、实地考察教学条件和教学工作运行情况、抽查考试等方式,对新建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状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提出了整改意见。针对存在问题,于10月举办全省新建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培训班,聘请省内外教育教学管理的专家共作了8场专题,新建院校教务处长以及教务处有关职能部门共68人参加培训。
2002年度全省高校共有66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占全省获项目的36%,其中一等4项,二等15项,三等47项。进一步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高校申报网上发布的科技和高级专业人才,提升高校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组织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3所高校参加贸易洽谈会。启动福州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福州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式列入“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制订了具有福建省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建设方案和可行性报告,形成了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省级主干网的建设规划、主干带宽达到2.5G的总体技术方案、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建设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初步形成福建教育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建设方案。
2002年,厦门市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创造性地开展了工作,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各项取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
一、集中力量,完成几件大事。(1)在市委、市的指导下,完成教育之城规划调研,形成《厦门教育之城规划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创新的举措和重大的教育建设项目,包括正在启动规划建设的集美杏林湾文项目,这是厦门教育今后20年尤其是近10年和发展的规划蓝图。为规划、谋划好特区教育的未来,市教育局发动社会积极参与,提、谋思,历时3个多月,11次易稿,进行了周密详尽的调研和科学乱政。2002年11月,在市委、市的专题会议上,研究报告得到了市领导和厦门市各部、委、办、局的一致肯定,认为“有新意、有突破,有创新”。在此基础上,市教科所集中全所科研力量经过广泛调研和各方面征求意见,完成了《厦门教育之城规划研究报告》初稿。(2)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贯彻国务院、省基础教育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会议在充分肯定厦门市基础教育成绩的基础上,着重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即找准问题,寻求对策,制定方案,明确厦门市基础教育再创新高的目标任务。会议取得预期的效果,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和发展的方向。(3)基本完成了市教育局机构的主要任务。在机构期间,教育局日常工作和机构两不误,机构设定、竞争上岗、中层干部任命、人员分流等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推进,进展顺利。(4)进一步规范了教育收费管理,尤其是设立了市、区两级“统一缴费帐户”,在教育行风建设上迈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一步,行风评比获全省教育系统第一名,获全市28个系统专家联评第一名。(5)配合有关部门,对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秩序进行了专项治理,加强了对社会黑、尤其是对侵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打击,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使校园治安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在国家和省的专项检查中,厦门市的这项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
把握大局,加快教育事业发展。2002年,社会力量办学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新增筹建的民办高校有7所(厦门华天涉外职业学院、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厦门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厦门远东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康桥职业学院、厦门兴才职业学院和厦门东海职业学院),新办民办中学4所(康桥、树德、启泰、朗纳)。同时注重在鼓励发展的前提下,解决民办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新建3所中学和挖潜扩容等办法,平稳顺利解决了新增3000名初中生的就学问题。达标学校建设有新进展,又有4所中学通过省二级达标校验收。学校基建顺利。新建3所中学(东渡、前埔、金尚)按时交付使用,3所高校(电大、教育学院、职工大学)并校建设取得新进展;以鹭江职业大学为依托组建厦门理工学院的申报工作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中小学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建设如期完成,集美中学3幢危楼修复进展顺利。2002年全市初中生升学率达89.35%,全市普职比为5.5∶4.5,率先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考录取人数6452人,录取率68.98%,其中本科以上录取2883人。为充实厦门市教师队伍,面向全国招聘了177名教师。一批校领导到、上海挂职学习,校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新选拔15名特级教师全部通过省级评审,选拔了41人作为新的学科带头人。
强化调研,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1)在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子课题方面和基础教育与发展方面分别设计了18个专题,广泛深入地进行调研,在教育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对策。此外还进行了党建工作、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劳动建设等方面的调研,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2)针对2003年初中缺额2000名学位的难题,提出主攻学校改扩建工程的新办法;针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现状,提出集约迁建职校的新思;针对市提出的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要求,提出教育投融资新设想;针对机关效能建设新形势,开设了“办事窗口”,实行了政务公开,减少了审批项目和手续,提高工作效率。(3)逐步解决长期积压的一批难题和部分学校领导班子配备等问题。2002年受理投诉700多件,件件落实;调整充实了18所学校的26位校级干部,有效理顺了一些学校领导班子的配备问题;初中电脑派位平稳顺利,第一次实现零投诉,派位前的科学测算、深入调研和细致的协调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提高厦门市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制定了《厦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在厦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的培训。重点是做好中小学教师的岗位职务培训、计算机培训、教师培训和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培训。到2002年共培训教师1180人;1.42万名专业教师分别接受了48学时和72学时的岗位职务全员培训;教师参加计算机培训考试5.22万人次,99%的教师按要求完成培训目标,并取得合格成绩。5000多人次的中小学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2135位师接受上岗前培训。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使全市中小学教师不断更育思想,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中小学教师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此外,还建立了教师计算机培训网站,通过网络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培训的效益。2002年厦门市小学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的占48.82%,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占42.04%。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实验工作。厦门市作为18个地级市首批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实验,全市中小学和33所省标、省优园参与新课程实验,由于校数多,实验的软件、硬件条件很不平衡,教研力量相对薄弱,为全面、扎实推进实验工作,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不同类型实验学校的调研工作。在对课改实验管理、新课程实施、考试评价及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召开全市课改工作会议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如建立岛内区、校与岛外区、校课改实验“手拉手”帮扶制度,组织教研员和教师送教下乡,支持农村薄弱学校课改实验急需的部分设备等,有效推动了实验工作健康、扎实的开展。统筹、强化课改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继2001年全市开展参与课改实验教师大规模的通识培训、课标、教材培训后,2002年1月又启动了第二轮全员参与的培训,寒假期间全市各中学以校为单位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研讨;4月以前岛外各区小学全体教职员工利用双休日时间完成了全部通识培训;上半年,由市教育局组织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培训组分阶用双休日下到各区,对所有公办和部分民办幼儿园教师进行逐区培训;暑假期间,按学科对全体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了材培训;各级各类各学科前后参训的教师达上万人次。除组织全市性培训外,市教育局大力提倡以校为本、重心下移,通过教学实训及各种教研活动使教师培训日常化、校本化。同时,及时总结、推广实验。组织了全市中小学课改实验阶段汇报与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活动项目包括教学观摩、专题研讨、专家、经验交流、展览等。14个学科开了47节教学研讨课,为全市中学实验教师提供了在新课程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探讨和启迪思维的机会,15个区、校在研讨会上介绍了各自典型、成功的做法和经验;14个区、校提供了课改实验成就展版,使各校教师共同分享了全市课程的信息资源;将510多篇实验工作总结、课改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汇编成185万字的课改系列资料;出版了中小学课改实验系列丛书9本;汇编了基础教育课程实验工作文件。此外,各区在下半年分别举行了素质教育暨课程实验系列观摩研讨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2002年加快职业学校教学和专业建设,在全市职业学校中试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属牛的今年多大7所职业学校作为市级跨校选修课试点,共有1000名职校在校生报名参加24门选修课程,部分职业学校试行分层次教学。
教材建设突出,信息技术建设进一步加强,由厦门市主编的《电话机原理和维修》、《电视技术》已被批准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民航乘务员基本知识与技能》即将由中国电视出版社出版,厦门职业教育网已经开通。
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推进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建站工作。湖里中学职业技能鉴定站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同意建站,鉴定工种为花卉园艺工,鉴定等级为初级和中级。至此,全市共有7所市属职校获准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23个工种46个等级的鉴定考核工作。
完成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学校和全国职业学校示范专业(点)推荐工作。推荐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烹饪专业、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厦门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共3个专业为首批示范专业(点)。
高职教育取得新的突破。继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与鹭江职业大学、厦门市工业学校与厦门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五年制高职班”后,2002年又有厦门市交通职业中专学校与集美大学获准联合开办“五年制高职班”。此外,经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批准,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在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设立函授站,在全省范围内举办烹饪工艺大专班。2002年全市中职毕业生升入高校的比例占毕业生总数的22%。
2002年继续推进厦门市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厦门市除原定的鼓浪屿区、开元、湖里、思明4个区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外,又确定同安区大同街道、详凭街道和马巷镇为社区教育实验点,启动了厦门市农村社区教育实验工作。
鼓区是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002年区委、区对该区的社区教育中心进行调整,充实了工作班子,并选送人员参加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工作培训。鼓区决定将地处黄金地段的区青年宫移交给区社区教育中心使用,扩大了该区社区教育的工作场所;区还从有限的财力中拨出专款,作为社区教育的专项工作经费。区委、区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动本区社区教育实验的工作。区与区社区教育办公室合作,每周两次“银屏课堂”教学活动,并及时制作成光盘。该区还编印了《社区教育》,及时宣传报道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本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动态。开元区结合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充实并调整了该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工作班子。制定印发了有关文件,引导该区各街道、居委会充分利用民办教育资源,服务社区教育、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区还拨出专款960万元,结合原该区职教大楼翻建,建设“开元社区教育中心”,促进该区社区教育网络的形成,引导教育向街道、居委会延伸等。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厦门市已有社区教育实验区5个;社区教育专职人员34人、兼职人员371人、志愿者1362人;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共136个;社区教育年培训2.05万人次;各区创建学习型家庭,共6530人参加学习;创建学习型企业38个、学习型单位65个;实验区内居民受教育率约达80%。
市属高校办学规模继续得到发展,教学进一步深化。市属高校招生规模有较快增长,2002年普专班招生1906人,比上年的1427人增长33.57%;高等教育招生2200人,比上年的1739人增长26.5%。特别是厦门市的远程教育2002年发展势头迅猛,市电大、职工大学举办的中央电大、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校的教育在册生达5000多人,为厦门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学习形式。
继续深化教学,加强教学建设。鹭江职业大学从抓国家、省、校专业教学示范建设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市电视大学在迎接中央电大对该校“教育试点”中期评估工作中,对照评估标准,在自评基础上找出差距,认真整改,加大了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立和完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