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及空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幼儿在学习中往往是被动的,是勉强的,并不能使幼儿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增进智慧。因此要提高幼儿数学的质量,我认为首要的则是要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推动自己行为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在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只要正确引导,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可操作的学具、玩具,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就能使幼儿学得轻松愉快、饶有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为幼儿准备和提供丰富的学具、玩具、材料,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通过操作与尝试,获得直接的经验和感受。例如,教幼儿认识长方形时,先给每个幼儿一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让幼儿用尺子量一量,比一比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然后再给幼儿一些纸,要求幼儿将一张纸撕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形状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正确答案。最后再让他们涂涂、数数、脖子上有痣代表什么拼拼,尽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敏捷,掌握内容就显得十分自然,变要其学为我要学,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总会不自觉地开始自己、示范。幼儿并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他们的反馈能激发教师的教育思,拓展教师的教育技能,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善于发现、善于把握。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很难区分使教师在引导幼儿还是幼儿在引导教师,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更加体现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为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充分挖掘幼儿在园每一个生活环节中的数学教育资源,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巧妙地渗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幼儿营造“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氛围,让他们在自己生活的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新知识。数学是有趣的,数学是美丽的,数学是有用的,只要正确的引导,科学的探索,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来进行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孩子们在数学这片辽阔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幼儿简单的数学知识,还要教给幼儿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而要想从小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创造与思维有关的条件,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创设条件,设置疑点,指导幼儿操作,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幼儿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幼儿多项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