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毕业于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张乔峰在网上发帖,介绍近一年来他让7岁的儿子、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的体验和总结,并称将筹办“龙学园——美式家庭学校”。据了解,预计每个孩子学费是6万元,张乔峰一个人担当所有课程的老师。
“龙学园”是所谓的“美式家庭学校”,这种教育模式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在家上动”催生的产物,支撑它的口号是“提倡教育选择权”、“非制学校教育”等等。这种“学校”不同于现代私塾,不同于培训班,甚至不同于民办学校,它更像是一个同仁教育共同体——是志趣相投、教育接近的家长、教育人士组织起来的教育共同体。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国,社会运动频频,改良呼声渐长,各种来来去去,“美式家庭学校”则成为社会改良、新思想试验在教育上的投射,应运而生。这种教育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充满试验色彩,直到今天依然处于试验阶段,尚未结出成熟的果子。其中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例如,这种教育很难提供社会交往的,很难训练学生的竞争性,在实践教育上缺乏资源,等等。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教育乃“国民教育”,它很难离开这个强大的后盾。
古代中国有私学,而中央官学为国家养士、宣教;欧洲16世纪以前也没出现过建制化的学校,“学校”以附属机构、行业等面貌出现。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功能开始转型,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塑造人格,培养,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成为的一环,成为国家事务,“学校”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样貌——建制化、科层化、制。“美式家庭学校”尽管新鲜,但回顾教育史,它倒更像是传统师徒传授、家学传承的回流,这股回流对现代学院化教育构成了小小的反叛,力量较为有限。
由是观之,我们对“龙学园——美式家庭学校”自然也不宜轻下判断。更何况,这个“龙学园”自称是“美式家庭教育”,其实与之还大有不同——它是靠张乔峰一己之力承担,背后没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家长、教育人士参加,也就是没有一个教育共同体戮力同心推动试验。在这个意义上,它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差别不大,而且,它所“培训”的是义务教育的适龄学生,法律障碍难以逾越。
当然,我们无意否定“龙学园”的试验。这件事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在于:既有的教育体系能否为社会上的各种教育试验打开一扇窗?如果教育体系足够封闭,那么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试验必然会另起炉灶。如果说“美式家庭学校”有何积极意义,那最大的意义在于促动了教育体系,让它尝试着更加,更具包容性。许多“美式家庭学校”日后慢慢与公立、私立学校有了各种沟通甚至合作,也为之制定了各种标准、评价体系,对之进行了规范,同时,各类学校也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家庭学校”的,做出了一些改变。对此,我们的教育体系倒是需要有所借鉴。 ◇ 本报评论员 肖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