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科中,抗日战争史是最受社会广泛关注的领域之一。近日,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并视情修改相关内容。这表明,长期以来认识不尽一致的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终于通过进入教材的形式加以解决,对此绝大多数人举手赞成。但有些人也许并不完全清楚,确立“十四年抗战”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一是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十四年抗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曲折的斗争历程。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局部抗战时期,就全国范围而言,虽然军事行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抗战的规模、范围、投入都比较有限,它却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并为全国抗战准备着、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特别是、人力等方面的条件,对于民族,发动全国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国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空前,举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业已形成,与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更加激烈的军事较量,同时也在其他各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全国抗战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14年抗日战争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日本方面看,自“九一八”事变发动已久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后,无论日本在侵略的具体目标、政策、步骤和手段上如何变化,但其实现先征服“满蒙”、再侵占整个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政策的战略始终没有改变,其侵华战争由局部侵略扩大到全面侵略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从中国方面看,自“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日本侵略的战争后,无论面临的形势多么复杂,遇到的困难多么巨大,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斗争从未中断过,中华民族团结的潮流从未滞缓过。因而,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演变为全国抗战的历史过程。局部抗战是全国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抗战是局部抗战的延伸和扩大,尽管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却共同构成一个连续的历史链条。从这个角度说,“十四年抗战”不仅对8年全国抗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肯定了6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整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二是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一是民族解放战争,二是。前者要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者要求充分地动员和组织,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战争。这既是处于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状态的中国免遭厄运的客观要求,也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选择。掌握国家的集团,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方针,推行对内武力“剿共”、对日甚至“不抵抗”的错误政策,既削弱了抗日力量,也给了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
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首先高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肩负起民族解放先锋的历史重任。中央自“九一八”事变后即通电全国,号召广大迅速行动起来,组织起来,建立反日武装,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并于1932年4月以中华苏维埃国临时中央名义正式对日宣战。在中国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东北地区的冲破对日“不抵抗”政策的,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义勇军斗争受挫后,中国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至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共组建成11个军、3万余人,活动范围遍及南满、东满、吉东、北满70余县的广大地区。东北抗日联军和此前东北抗日义勇军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振奋了民族,了日军进攻中国关内的计划。继东北开始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屡掀,上海军民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相继展开了英勇抗战,从而使局部抗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
为了汇聚尽可能多的力量以抗日御侮,中国民族,积极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月,中国即发表了愿在停止进攻红军、人民和武装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宣言。1935年8月1日,驻国际代表团草拟了《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实现对日作战。12月,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此后,为促使蒋介石合作抗日,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中国乡村建设派领导人梁漱溟评价说:“自日本侵略中国后,提出一系列的抗日主张,特别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
如果说抗日战争的历史是靠全民族的力量写就的,是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写就的,那么在局部抗战时期,中国为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动员和组织人民的力量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无疑是不可磨灭的。如果因为在前6年局部抗战中没有起主导作用甚至还在一个时期内抗战,就否定这6年抗战的存在,那也是不符合抗日战争实际的。所以,以“十四年抗战”来叙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仅能够涵盖卢沟桥事变之前所进行的,比如东北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以及“一二·九”运动等重要内容,而且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率先号召并领导广大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事实,凸显中国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是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界反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日本和先后粉墨登场,将这些国家推上侵略扩张的轨道,着整个世界的和平与。日本率先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战争策源地,也是在全球侵略扩张行动的第一个节点。从那时起,日本既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世界人民的敌人。
然而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仅在国内受到“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政策的,而且还曾在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当时,英、法、美等国为了各自利益都极力避免与日本的矛盾,对其侵略采取了“中立”“不”的绥靖政策。苏联虽在上同情中国,日本的侵略,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采取了“不”政策。各大国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和,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致使日本地扩大侵略。德、意、日等国家也不断加强欧洲和亚洲两个战争策源地的战略配合,加快相互、称霸世界的步伐。国家与世界人民的矛盾已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历史把中华民族推到世界反战争的最前列。中国人民不但肩负起国家危亡、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而且承担了人类文明、世界和平的伟大责任。“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进攻,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战场,并逐渐发展成世界反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至1939年9月战争在欧洲爆发时,中国已进行了8年的抗战;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抗战则已持续了10年之久。在漫长而的抗战岁月里,中国不仅在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战,同时也在为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而战。
历史表明,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确立“十四年抗战”,更能完整地审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战争的密切关联,更能完整地体现中国人民为夺取世界反战争的胜利、世界与进步事业所付出的巨大和作出的重大贡献,更能完整地讲好“中国抗战故事”。
四是有利于大力伟大的抗战。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习总将抗战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民族气节,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不拔的必胜。抗战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封建法思想的,大多数中国人只有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对国家的责任,现代国家意识淡薄。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九一八”事变的隆隆炮声犹如沉重一击,此后中国各族迅速地起来,展现出国家利益至上、不当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意识,逐渐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热潮,用血肉筑成了一座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钢铁长城。正如外国人评价的:这是东方睡狮的。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并延续整个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动力。
伟大的时代传承光荣的历史,伟大的。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面对一系列重大挑战,我们需要深入发掘抗日战争留下的宝贵战略遗产和历久弥新的历史启迪,尤其需要大力伟大的抗战,获取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坚定“四个自信”,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从历史和时代方位来看,确立“十四年抗战”恰逢其时。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