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什么不唱儿歌了?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们都感叹唱得响的经典儿歌正越来越少,儿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正在逐渐缺失。
最近市民陈女士有些高兴不起来,她发现正在读幼儿园的儿子小然迷上了抖音神曲,每当朋友家人让他表演节目时,他总是张口就来“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他唱的歌都是最近流行的《学猫叫》《C哩C哩》这类网络音乐,可没有一首是适合小孩子的。”陈女士很担心。
而在城区一家幼儿园工作的刘老师最近也发愁,“幼儿园经常要编儿童节目,但每年除了用《让我们荡起双桨》《数鸭子》《蜗牛与黄鹂鸟》等老歌之外,真不知该给孩子们选什么歌。”
儿童为什么不唱儿歌了?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们都感叹唱得响的经典儿歌正越来越少,儿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正在逐渐缺失。
近日,市民陈女士发现读幼儿园的儿子小然迷上了抖音神曲,在一次朋友上,小然自告奋勇表演节目,并要求家人拍摄视频。“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我要穿你的外套,闻你身上的味道”看着小然蹦蹦跳跳、活泼欢快的唱跳表演,众人纷纷拍手叫好。
但陈女士有些高兴不起来,“一个小男孩,像小猫一样撒娇,会不会有点怪怪的。”最关键的是,仔细听完整首歌后,陈女士发现,这并不是歌曲,而是一首对恋人表达爱意的情歌,“这个年纪唱这样的歌曲显然不合适。”
陈女士问小然是怎么学会这些歌的,小然说,一些是老师在课堂上教的,还有一些则是跟着其他小朋友学习的,诸如《海草舞》《答案》《学猫叫》等抖音神曲,几乎班上所有同学都会唱上几句。
以《学猫叫》为例,记者随机采访了五名小朋友。小朋友都说自己会唱,被问及是否理解其中含义时,还有一名小朋友直言:“这是的时候唱的歌,就是说我会像小猫一样你。”而被问及为什么喜欢唱时,小朋友们一致表示,因为这首歌好听、舞蹈动作可爱、在班里很流行。
抖音神曲的流行只是一方面,针对幼儿音乐教育,不少家长还有另一重困惑。“孩子在幼儿园学的还是我小时候传唱的歌曲,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就没有更多唱得响的新儿歌吗?”家长王女士直言。
一名年轻的幼师告诉记者,她之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加入抖音元素,是由于孩子们对这些新鲜、形式多样的内容很好奇,“平常我们教一首歌可能会需要几天时间,但说到唱歌拍抖音视频,孩子们都特别积极,只要一天就能学会。”
在她看来,如今的小朋友对网络非常感兴趣,而网络本身就意味着海量信息,因此对于网络流行音乐不必一味,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挑选出既适合儿童传唱又有新鲜性、趣味性的歌曲。
对此,家长王女士也表示,抖音神曲也不尽然全是不好的音乐,之所以能火,肯定是因为在节奏、韵律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但我发现孩子唱这些流行歌曲,过阵子就忘了,而我们小时候学的经典歌曲,我现在还记得。”王女士说,实际上这反映了快餐式流行文化对于幼儿的影响,“大街小巷都在唱,小朋友也跟着唱,但其中很多歌曲缺乏内涵,只是满足了当下的感官刺激,所谓的流行也只是昙花一现。”
王女士认为,儿歌应该有其针对性,要以简单明快的语言和旋律表达儿童的、传递某种价值观或者是向上的力量。比如《蜗牛与黄鹂鸟》唱起来轻松活泼,像小朋友在喃喃自语,但蕴含了对于奋斗目标的追求;《我在马边捡到一分钱》表达的则是面对的不为所动;蕴藏在《数鸭子》《丢手绢》中的天真童趣,也十分经典、打动。“现在的小朋友对于某些时代特性很强的经典儿歌,可能没有那么容易理解,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也盼望能够有更多优秀的儿歌作品出现。”
一首好的儿歌不但可以帮助孩子获得艺术上的熏陶,而且可以引导孩子向上向善向美。为何近年来唱得响的经典儿歌越来越稀缺?
“当前非常缺乏适合少年儿童传唱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原创儿童歌曲作品。同时良莠不齐的国外流行音乐作品大量涌入,对中国当代青少年、儿童的审美观、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赵季平曾直言,当下少年儿童音乐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一方面,一些专业院校毕业的作曲家主要致力于交响乐、民乐的创作,鲜少接触儿童音乐的创作。另一方面,随着老一辈优秀儿歌创作者的相继辞世,部分音乐制作机构的转型改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受众广、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上,对儿歌的创作与缺乏热情。
此外,儿歌在方面,也存在着种种不足。“大家只知道儿歌的娱乐价值,顺口、有意思、孩子唱起来很可爱,但很少有人思考它的教育价值。”我市一名从事幼儿教育多年的老师表示,尤其年轻一代家长,自己手机、电脑,没时间带孩子玩,或者逐字逐句教孩子唱歌,儿歌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因此孩子学儿歌的热情也在一步步消退。”
对于儿歌创作与的双重缺位,王女士认为家长应该注重引导,一是少在孩子面前刷抖音,二是带着孩子欣赏音乐,对孩子的音乐审美进行引导,“小孩子学东西快,他突然之间学会了网络歌曲,我也拦不住,但是我会要他说说对这些歌曲的理解,或者告诉他歌曲的含义,教他鉴赏。”
而从源头来说,儿歌创作需要优良的和适度的支持,也需要深厚的土壤,不少业内人士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2016年起,以古诗和中华经典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充分展现经典古诗古文、民族民间音乐的《古诗童韵》项目在京启动。
在浏阳,也有这样于童承和的人。从事幼教工作的耿郑振已经在浏阳方言的道上前行十多年。从盲目搜集到有序呈现,耿郑振通过自费购置设备、搭建录音棚和摄影棚,将搜集到的浏阳方言童谣以更具美感的形式呈现出来。截至目前,她已搜集了189首童谣,制作成视频出版的有52首。
“每首童谣背后都有故事或者寓意,如果只是让孩子们把这些童谣像顺口溜一样下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不够。”耿郑振说,如果相关部门有需要,她可以拿出自己整理的浏阳童谣应用于全市的教学活动,“但这种分享一定得跟相关老师面对面进行,而不是冷冰冰地播放视频,关于童谣背后的故事,需要互动才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陈相贵近况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