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我再也不相信陌生人了。”手机第三次被陌生人骗走后,已上初中的14岁女孩小娟,前晚对爸妈说。当天傍晚,有陌生人以手机丢了要打电话为由,向小娟借手机。被骗过两次,但一直被父母教育要助人的她还是把手机借了出去。可转眼间陌生人不见了。 (1月7日《海峡都市报》)
这个初中女孩以一颗助人为乐,向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把手机借给对方用,却接连手机被骗走的现实,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哪里去了?社会里的诈骗,一次次透支着孩子们的,给他们幼小的心灵涂抹上了一道的底色。孩子一声“再也不相信陌生人”的愤慨,不仅让她的父母哑然,同样也刺痛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然而,骗子屡屡,这与她父母一味让她相信社会的美好,没他正确帮助他人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这位初中女孩父母的身份都是老师,他们一直注重教育孩子要帮助别人、懂得礼让和分享,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父母是公益组织的义工,带女儿到走访家境贫寒的学子,给他们提供帮助;女儿在车上时,就会开得特别慢,遇到有人过马一定会提前减速;有女儿的朋友同学来家里做客时,把吃的、玩的都拿出来出来分享……在这些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女儿的表现也令父母十分欣慰。已上初中的她,父母不可能每天时时陪伴左右,她总要与不同的陌生人接触。面对孩子三番两次被陌生人骗的现实,父母在如何让孩子学会防范方面上的教育是有欠缺的。
父母培养孩子的,他们要乐于助人,毫无疑问值得充分鼓励与肯定。可是社会是复杂多样性的,美好与当然存在,但恶也一直并存,因此应该让孩子客观地认知这个社会的现实。也许有人要说,过早告诉孩子一面,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事实上,父母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与完全隔离,屏蔽所有负面的信息。让孩子明白这个社会不可能所有人都是,知道了社会风险的存在,孩子才能有风险防范意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给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要在一个正确的年龄段和把握尺度,不能刻意渲染社会的面,否则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我们提倡教育孩子善良、、热心,但更应他们学会帮助人的技巧。在去年7月份,桦南县一17岁女孩送孕妇回家的事情发生后,著名作家六六曾在微博中写道:“跟儿子睡前聊天,告诉他如果马上碰到老人、病人或孕妇需要帮助时,不要自行救助,而是打110或120,并在旁边保持距离等待救援来到。你等待的同时要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从旁协助。”假若那位的女孩能够意识到风险,通过正确的方式,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该报道中的小女孩也一样,在遇到第一次被陌生人行骗之后,父母如果能够告诉她别轻易把手机交给别人,可以叫对方报号码帮他转达等恰当方式,或许骗子就不那么容易了。当然也可以让孩子有礼貌性地,有时候适当的“”并不等同于自己没有爱心。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身处于风险社会中,帮助陌生人的同时不能放弃,尤其对孩子们而言。让孩子知道社会的两面性不是一件坏事,要让他们学会看待问题,正确引导孩子帮助他人,学会防范的能力。否则,一味让孩子相信“童话的世界”,孩子内心里单纯的信任存量会被消耗殆尽,也可能将孩子推向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