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教育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同意,决定2014年~2016年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75%左右。此外,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见11月16日《京华时报》)
国家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的可谓三令五申,彰显了叫停“幼教小学化”的决心,同时也从侧面折射出了此种倾向屡禁不止的社会现实。“幼教小学化”缘何如此大行其道?与一些家长把“幼教小学化”视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抢跑”措施,幼儿园方则将其作为迎合家长、招揽生源的宣传噱头。
遏制“幼教小学化”怪像,需先破由应试教育下移衍生的“抢跑”思维。
幼儿园是孩子们彰显天性、充满童趣的嬉戏乐园。教育部发布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为学前孩子设定了“阶梯”状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指南性”提醒并未得到家长和幼教的积极回应。
“幼教小学化”,既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更有违孩子们身体发育和品格形成的成长规律。有专家指出,幼儿期只能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学习,容易阻碍孩子正常的生理发育,孩子的脊柱、视力等,还容易使其对学习产生厌倦、抵触和情绪,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也许,会有家长对学前孩子会读拼音、认许多字、会背乘法等“进步”沾沾自喜,但这种一部分孩子的“先知先觉”却未必是件好事。对于班级,参差不齐的入学知识水平,为步入学校教育起始点的小一“零起点”教学制造了困难,按照“水桶原理”,先学一步的孩子也只能一同随班“复习”;而对于孩子,“我懂了”的优越感,又极易让孩子产生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毛病”,亦或是看不起“落后”学生的骄傲心理。
摒弃“抢跑”心理,祛除“幼教小学化”,让幼儿园回归对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不仅有助“零起点”教学,更有益孩子们的身心成长。(张玉胜)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