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2008年,全市有中学774所(不含职业中等学校),其中民办中学119所;小学672所,其中民办小学87所;农民工子女学校182所。有校外教育机构27个,其中少年宫19个、少年科技站5个、少年之家3个,教职工总数1470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20所,接收外籍学生约24720人。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6—2008年)”基建项目112个,幼儿园教师人数比2005年增加4900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郊区县实行义务教育经费区县统筹;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分别提高到1400元、1600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全部免除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继续实行远郊地区财政和教育费附加使用倾斜政策,支持远郊农村义务教育发展。12月,市教委召开首次郊区学校建设工作会议,加快郊区学校建设,进行新一轮区县教育合作交流签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市小学起始年级全面推行学习准备期,在示范幼儿园和课改试验幼儿园试验幼小衔接活动。全市中小学各年级全面使用材,基本完成中小学课程方案的修订工作。加强指导学校课程和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扩大循环教材试点,在2006年秋季市内600多所公办初中试行音乐教材循环使用的基础上,2008年秋季起,初中艺术学科试行教材循环使用。全市中小学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顾剑华)
【实施“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2008年初,市教委实施“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该项目计划自2008年起,用3年时间,利用全市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全员培训郊区县中小学、幼儿园所有在职教师,其中重点培训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职称教师和各郊区县全体初级职称教师。市教委采取以协议方式请相关高校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和课程,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加以开展。培训资源建设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组织力量下农村,进学校,深入课堂调查研究,把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最需要的纳入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分学科展开,每门学科包括学科知识经典与前沿、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新知识、学科教学策略方法、学科教学实践探索等四大板块。重点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正确把握二期课改材,掌握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培训采用“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等多元模式。其中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职称教师和各郊区县全体初级职称教师采用送教下乡、集中面授的方法,其他教师的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参加培训的教师按不同板块要求进行集中测试、在线测试,完成培训和考核后,按记入相应学分。整个培训将历时3年,采取分学科阶段性培训方式层层推进,到2010年完成。至2008年底,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发85门课程,培训培训师346人;培训师面授培训教师6门学科5112人,完成180门远程课程制作。(俞玲萍)
【20所中小学被列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学校】教育部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有关京剧教学内容,并于2008年3月—2009年7月在上海等10个省(直辖市)开展试点。上海市教委根据中小学校开展京剧教学实际情况,经征求有关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意见,确定静安区万航渡小学、徐汇区建襄小学、徐汇区汇师小学、上海市长乐学校、长宁区向红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上海市新古北中学、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上海玉华中学、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上海市海南中学、上音杨浦学校、上海市思源中学、浦东新区昌兰小学、上海市高桥—东陆学校、宝山区淞南第二小学、上海市泗塘中学、嘉定区绿地小学、上海市丰庄中学等20所中小学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学校。试点学校在学校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经典唱段教学内容。(柏丹)
【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除“课本和作业本费”政策】经市批准,上海市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在全市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除“课本和作业本费”政策。同时,自2004年秋季开学起施行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一费制”收费全部取消。免除“课本和作业本费”政策实施范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在籍学生,包括盲、聋、哑辅读学校和工读学校;不包括国际学校、校内的国际部、不在上海注册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实施对象:在上述范围内就读并具有上海市学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包括符合以上条件的外省市借读生和随班就读的外籍学生。免除“课本和作业本费”的资金由区县财政统一安排,中央补助款主要用于资助农村地区,市财政采用综合平衡方式进行资助。(陈永年)
·相关链接·
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一费制”收费
2004年8月,经市批准,市教委、市物价局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上海市从2004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在各级部门举办的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实施“一费制”收费办法。“一费制”是指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标准的基础上,开学时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费用。2006年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市转发市教委等四部门《关于免除本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实施意见》,自2006年春季开学起,分阶段对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具体为:2006年春季开学起,在郊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施;2006年秋季开学起扩大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2008年2月,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关政策的通知》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秋季国家免费教科书退费工作的通知》,经市批准,市财政局、市教委和市发展委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免费教科书和“两免一补”工作的通知》,2007年秋季开学起,在10个郊区(含浦东新区、市农场局)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在籍学生(含外省市借读生)“一费制”收费标准中的课本费;2008年春季开学起,全市免除“一费制”收费标准中的“课本费和作业本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一费制”收费全部取消。(何杰)
【幼儿园大班试行幼小衔接活动】5月,市教委印发《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试行稿)》,为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在幼儿园大班增设幼小衔接活动。幼小衔接活动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开始,重点安排在5—6月,活动围绕“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和“学习与生活习惯”3个目标进行内容设计与组织。2008学年,幼小衔接活动在全市示范幼儿园和课改试验幼儿园试行。(金莉莉)
【开展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应用实验工作】2008年,市教委实施上海市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工作,采取以点带面方法,规划3年内分阶段推进。第一阶段:2007年8月—2008年6月,重点选取南汇区今日学校和闵行区华漕中心小学2所远郊地区的农村薄弱学校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学校”首批试点校,由上海教育资源库提供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指导。第二阶段:2008年6月—2009年6月,选取20所农村中小学(每个郊区县初中和小学各1所),扩大实验工作。第三阶段:2009年7月起,面向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至2008年底,经过第一、第二阶段的探索实践,22所试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教学效果明显提升。(龚柳)
【下发民办幼儿园设立】8月,市教委、市农委和市卫生局制定并发布《关于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学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与学前适龄儿童实际,妥善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适龄儿童的入园问题;其中对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幼儿园设立的基本条件”作出,将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非公办幼儿园纳入市民办幼儿园管理范畴,并酌情放宽设置条件,为农民工子女入园接受学前教育创造条件。(叶雁虹)
【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可免借读费】9月,市教委会同市发展委、市财政局、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免借读费工作的意见》,明确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免借读费条件及相关保障工作。“意见”提出:凡能提供父母的农民身份证明及在有效期内的上海市居住证(投靠类、就业类),或者父母的农民身份证明及在开学的上个月底前的2年内累计12个月或以上的综合保险缴费记录,或者区县教育局确定的其他条件,均可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和委托民办学校就读,并免借读费;各区县根据公办学校实际在校人数,做好学校拨付经费、配置教学设施设备、发放教科书等工作;市财政逐年增加市集中使用的教育费附加用于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投入。(焦小峰)
【中小学生首次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样监测】11月29日,上海市中小学生首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样监测在闸北区新中高级中学举行。该次监测,抽取19个区县57所学校的小学五年级~高中三年级各学段学生总计3561人,其中男生1777人、女生1784人,参加身高、体重、视力、肺活量、跳绳、50米跑、坐位体前屈(女)、实心球(男)等7个项目监测。测试数据结果表明:(1)学生身体形态方面与2005年相比,正常体重比例增加,消瘦和轻体重人群明显减少,其中16岁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下降更为明显。(2)学生视力近视检出率与2005年相比,11岁~12岁、13岁~15岁有所下降,16岁~18岁学生视力近视检出率略有上升。(3)学生身体机能素质方面,反映机能水平的肺活量指标,11岁~18岁男女学生总体均值均有所提高,其中16岁男女生增长率明显。(4)能力方面,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各学段男生好于女生,女生平均成绩比2005年有提高;反映灵敏协调素质的跳绳项目成绩,男女生得分优秀率达47%,其中女生好于男生;初、高中各学段男生的力量素质实心球项目总体及格率为84%,女生的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项目均值与2005年相比略有下降。(赵先廷)
【完成第一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上海市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简称“双名培养工程”)第一期于2006年启动,2008年基本结束。该期共选拔校长后备人选212人,名师后备人选1022人;组建8个名校长培养和23个名师培养,4个名校长后备人选高级班和23个名师后备人选高级班;启动课题资助、文库出版、国内外的培养等项目。其间,开设390次,举办论坛231次(大型10次),举行展示课1044人次,接受美国哈佛大学课程培训4期515人、出国培训120人(含影子校长工程10人),完成国家级、市级、区级课题176个(市级以上课题74个),发表论文732篇,汇编集59册出版,获资助课题152个,获文库出版资助8册,举办展示会69个,被评为特级校长24人,确定重点培养对象135人。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培育学科领军人物与辐射学校教学中得到完美体现。(俞玲萍)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