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齿凌战斗中,白刃格斗成为战场的主旋律。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张可、孙小伟,原题:抗战时军队曾重视过游击战战绩却十分糟糕
耙齿,指的是耕牛拉着犁头在田里划出的一道道痕迹。如东的“河口”,南北1.5华里东西2华里的小镇,一条河从这里弯了9道弯,形成了18个“耙齿”,被当地人称为“耙齿凌”。1944年6月,新四军七团在此突然与日伪500多人,战士们毫无,向敌人“亮剑”。
此战非打不可
若放走敌人,友军将面临
1944年6月,新四军七团刚刚结束车桥战役的激战,从战场上撤出,前往苏中四分区归队。部队兵分两,一营为右梯队,团部指挥机关与二、三营为左梯队,他们一经东台、过海安,顺利穿越几道日伪线。6月22日凌晨,抵达耙齿凌一带。
这一天,耙齿凌的乡野起了浓雾,侦查行动遇到了困难,战士们轻装简行,希望尽快回到根据地。而在同一片浓雾中,还有从如东栟茶镇据点出动的100名日军、400名伪军。没过多久,新四军发现了日伪军,日伪军也发现了新四军。面临人数众多,但处于急行军状、缺少防备的敌人,七团团长彭德清发出命令:咬住它,吃掉它!
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支日伪军是前去消灭地方抗日武装如皋县警卫团,以“扩展清乡”。如果七团选择转移,避开敌人,能保全自己,但友军将面临。当然,彼时的彭德清并不了解敌人意图,决定主动,凭的是英勇与无畏。
硬碰硬的对抗
“飞将军”跳入敌阵,与三人搏杀
迎难而上不代表盲目冲锋,且看彭德清如何布阵:一营由南向东北打,团部机关、二营上前正面迎敌,三营回头在日伪北侧设立阵地。如此新四军虽然兵力虽不占优势,却迅速形成了包围圈。
团部机关与日伪正面相遇,双方隔着一条干沟,最先开始了交火。日伪的机关枪、迫击炮向团部阵地狂轰乱炸,弹片如雨点飞溅,硝烟弥漫,很快将沟堤吞没。团部机关连同团队不足200人,被敌人的优势火力在一座农院里。危急时刻,团队果断“亮剑”,在队长秦镜的率领下,全员冲出,与日伪白刃搏杀,并等来了包抄、支援的二营。
再看北边的三营,耙齿凌的战斗打响后,战士们立即离开阵地,向日伪背后进攻。副营长吴景安带领一个班冲在最前面,半途与日伪军相遇,双方再次白刃肉搏,最后吴景安与战士们以一当十,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体壮烈殉国。最后看一营。战士们与侧翼包抄的日伪军相遇交火,在车桥战役中被誉为“飞将军”的战斗英雄、三连班长陈福田一人跳入敌阵,与三个日本士兵肉搏,在干掉三人后英勇献身。惨烈战场上不断有人。但形势上看,日伪军被分割成三段,完全陷入了包围。
几乎全歼敌人
日酋毙命,日伪仅数十人逃走
战斗进展顺利,大部分的日伪军被击毙或俘虏。日军指挥官加藤,被二营六连连长彭加兴追赶,加藤回头打了一冷枪,彭加兴不幸。然而此时,日伪军已经兵败如山倒,加藤带着5个日本士兵加速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