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教育”根深蒂固 孩子与国家未来
一“中国的孩子将会被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彻底摧毁,这种应试教育与具有1300年历史的科举没有两样,综合素质越来越弱,品德越来越被忽视,实在令人堪忧!”一位社会学专家摇头长叹!
作为一名专职于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一线工作者,听到专家说出这种声音,我心中对当代中国孩子们的品德和综合素质的担扰同样与日俱增。
我曾问过很多来的客人:“你觉得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问题吗?”上海的、新疆的、四川的、广东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下意识地想用这个问题对全国范围作一次口头调查,我得到的回答,无一例外的是:“有问题!” 许多热心于讨论这个问题的受访者还不忘加上一句:“问题严重!”
如果这种民间的、散乱的调查不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那么,那位专家的长叹则更加发聋振聩!
二专家们的声音是否有些?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首都文明办对首都地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工作曾经进行过全面测评,测评方式分为:看材料、座谈、问卷、暗访等。其中问卷调查里就有关于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这份调查在市16个区县全面展开,涉及小区、街道、学校、医院、建筑工地、公司、机关等各行各业。
工作人员对调卷进行了整理归纳,得出如下结论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存在四个严重问题:
一、独生子女得到百般溺爱,使得他们不与他人交流互动,以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十分严重。
二、迫于升学压力和学校商业利益,应试教育越演越烈,家长一味督促学习,一切都以分数和考试衡量成功,导致孩子普遍“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
三、物质攀比之风严重,比权比钱、比吃比穿、比车比房、比出国、比名牌,没有人比比人品、比文化素养。
四、在温室里成长,缺乏探险创新的勇敢,亚健康情况严重。
为求证这些问题在整个中国是否具有普遍性,我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随机采访,受访者的意见基本一致,他们说,这四个问题的确普遍存在。
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从北国草原到南国水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人们,对今天中国孩子们的教育问题,都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担扰:
“我女儿上幼儿园不到一个月,老师就隔三差五要求孩子带东西,比如要孩子带水果,水果少,盒子不漂亮,孩子就不上幼儿园,说老师她。你看,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好面子,知道攀比,这种思想从哪里来的?还不是老师教的?”
“现在家家户户就一个孩子,家长们总是想,一是家里不缺东西,不能亏待孩子。二是不想让孩子觉得委屈,让孩子觉得比别人低人一等。
“现在这孩子,也不知怎么了,丁点大就学会比吃比穿。我儿子现在买鞋,除了耐克,别的鞋不穿,说是档次代穿不出去!”
“我家邻居一个小孩子,才读三年级,哭着吵着要他爸妈换车,说别的同学都是坐高档车上学,他们家车档次太低,没脸见人”
“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就得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大学录取只看考试分数,没人看综合素质,当然就得重视分数。”
如果说这些只是一种社会声音,那么,让我们再来看看如下的实例
实例一:某小区游乐场上,一个三岁小男孩拿水枪往一个七岁的小学生身上喷,七岁小学生地指着小男孩的鼻子,恶狠狠地说,我你,再喷水,别怪我不客气了。小男孩毫无,再射,小学生当胸一拳,打得小男孩坐地大哭。小男孩母亲跑来,态度,推搡小学生:你为什么打他?你为什么打他?小学生:我都他了,他还往我脸上喷!小男孩母亲:喷咋了!喷咋了?他那么小,你啊!小学生:“你才!”小男孩母亲:“你再骂你再骂!我扇你!”小学生母亲远远赶来,恶狠狠地:“敢!你扇一下试试!”小学生指着小男孩:“要整死你!”
实例二:小男生哭着来到父亲面前:“爸爸,他打我。”父亲恶狠狠地:“谁打你?找他去!宰了他!”小男生擦泪:“他跑了!”父亲满脸怒容:你傻呀?你不知道打他?以后谁打你,你就往死里碎他!”小男生满然茫然。
实例三:在放学上,四个女生边走边聊天。女生甲:“我爸要换车,非奔X不看。”女生乙:“呃,我妈也是,非得要宝X,叉7。”女生丙:“我爸在郊区的景点里看了一栋别墅,两层”女生丁:“在哪个郊区?我家在香山后面搞了一栋,三层的,要不叫你爸也到那儿去买吧,咱俩做邻居。”
网上流传一道关联词填空:他____生命,____组织。60后填“宁可、也不”,70后填“害怕、所以”,80后填“与其、不如”,90后填“即使、也要”,00后填“白白、忘了”。这道填空题的意义不言而寓。
家长望子成龙,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这种愿望带来的力量驱动,原本可以促使孩子们的素质一代比一代好,能力一代比一代强,可是,今天,整个社会,为什么反而对孩子们的成长以及他们的未来抱以置疑呢?
我们的置疑,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某些端睨。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这个星球上发生的大小事件,在数小时内就能传到每个角落。那些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事件,一个接一个,看看,看看网络:15岁女孩为得手机6岁男童、我爸是李刚、博士生给同学下毒、一个姑娘把自己刚生下的婴儿从窗口抛出以及那些吸毒、抢劫、偷盗、、诈骗、的未成年人们当然,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些孩子只是全中国数亿未成年人的极少数部分,他们只不过是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的极端表现。可是,那些带着普遍问题成长起来的众多的年轻一代,为什么也会引起我们的疑虑?
当我们叹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和潺弱、越来越和势利时,这声声叹息,不仅是对孩子成长的置疑,也是我们对未来的忧虑。